雨水,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个节气。斗指壬 ;太阳到达黄经330°;每年公历2月18-20日交节。雨水节气的含义是降雨开始,降雨量极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,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,它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。进入雨水节气,中国北方地区尚未有春天气息,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,一幅早春的景象。
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至20日开始,到3月4日或5日结束。时至雨水节气,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了,这时的北半球,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,气温回升较快,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,并渐渐向北挺进与冷空气相遇,形成降雨。雨水时节,天气变化不定,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,忽冷忽热,乍暖还寒。
春天离不开雨水的滋润,春天的雨水,润物无声,让枯木得以逢春,让种子得以萌发。 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:“一候獭祭鱼;二候鸿雁来;三候草木萌动。” 雨水正处在数九的“七九”中,河水破冰,大雁北归。雨水相关民俗主要有“补天穿”、“拉保保”、“撞拜寄”等。
从气象学角度来说,“雨水”过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一般能够升到0℃以上,虽然进入春季的雨水节气,但是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尚未有春天的气息。南方不少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0℃以上。此时,油菜、冬麦等普遍返青生长,对水分的要求较高,俗话说“春雨贵如油”,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。而华北、西北以及黄淮地区这时降水量一般较少,若早春少雨,雨水前后及时灌溉,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。
因为中国区域不同,有的地区春来早,有的地区春来晚。雪本是冬季的重要标志,进入雨水节气,中国北方一些地区仍下雪,尚未没有走出冬天的范畴,仍是很冷。黄河中下游及其附近地区全年雪最大、大雪最多的节气,既不是“小雪大雪”,更不是“小寒大寒”(因为那时气温更低、大气中水汽更少),而是在2月下旬的春季“雨水”节气。 南方的西南、江南的大多数地方都是一幅早春的景象,日光温暖,田野青青。华南地区则是春意盎然,百花盛开。云南南部地区已是春色满园。
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,本站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,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,不对文章观点负责,仅作分享之用。